12月 07, 2022
北芪,来着北方的黄芪
在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,“常喝黄芪汤,防病保健康”。黄芪是一种用途很多的中药,它入药的部位是根部,味甘,性温。人们运用黄芪的历史悠久,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就有关于黄芪的记载,“药圣”李时珍也将黄芪奉为珍贵的中药材。黄芪可以细分为好几种,北芪指的是中国北方的黄芪,它主要生长在山西,内蒙古,黑龙江等北方省份,所以也被称为北黄芪。
北芪的主要功能有以下五种:
- 补脾益气
用于脾胃虚弱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之症,以及脾虚泄泻,久泻脱肛等。北芪的补气力强,善补肺气,可以治疗肺虚气短,声低懒音,神疲乏力,容易感冒之症。常配党参,白术,淮山,炙甘草同用。用蜜制后的北芪补益力更强。
- 固表止汗
用于表虚自汗。北芪补气之中而有外达之性,故能补气固表止汗。临床上通过不同配伍,能治疗各种汗出症。同助阳药配伍,治阳虚自汗。同补气药配伍,治疗气虚自汗。同滋补药配伍,治阴虚盗汗。若气血不足,外受风寒,又往往不能作汗,在解表药中配伍黄芪,能鼓舞阳气,补益汗源,使其发汗,所谓“黄芪有汗能止,无汗能发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- 益气升阳
用于气虚下陷之症。中医认为脏器的下垂是由于中气下陷之故,北芪善于益气升阳,可治疗脱肛,子宫脱垂,胃下垂,肾下垂以及气虚血脱的崩漏等症。中医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脏器下垂各症,补中益气汤中的北芪就是取其补气之中而有上升之性,能升脾胃之清阳。这时宜蜜制后用。
- 利水消肿
用于气虚水肿,常配白术,防己,炙甘草或桂枝,茯苓同用,如防己黄芪汤,防己茯苓汤均有本品。多用于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,糖尿病晚期等。